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ocal/paper/862628
看到這種新聞,就感受到農委會的虛假與規劃無能。
從新聞裡面可以看到,農委會預計4年推動4800公頃的種植,但執行成效卻低落。
縣府農業處指出,為加強山坡地水土保持工作,及推廣栽種油茶,農糧署推動檳榔廢園轉作計畫,針對山坡地合法農牧用地,預計四年輔導轉作四千八百公頃。
去年計畫第一年,每公頃分三年共補助十五萬元,因補助金太低,檳榔農意願低,申請情況不如預期,雲林全縣也僅二人申請,今年農委會提高補助金為二十萬元,並延長申請日至三月底。
檳榔園轉作油茶樹,農委會的對象是誰咧?
1. 租用「國有林地」違規種植的檳榔園?
種植在28度以上陡坡的「超限利用」的檳榔園?
很遺憾,補助是針對山坡地合法農牧用地,所以這些都不行。
2. 合法種植在平地和山坡農牧用地的檳榔園,平地種油茶樹問題很多,就不討論了,合法山坡農牧用地,農委會提供的那樣的補助,有可能造成人家轉作嗎?當然不可能。
農政單位根本就還沒準備好。
油茶第一要成功就是要從品種控制,台灣過去雖然有種植油茶,但並沒有控制品種,所以一般的油茶園油茶樹的產量從一棵樹4臺斤到40臺斤都有可能,一般大果種的油茶樹一棵產量一年要40臺斤才算豐產樹,根據茶改場的資料,一般油茶園豐產樹的比例約為10%~15%,一個好的豐產的品種可能要花到十年的時間培育,加上油茶是異株授花,不可以只用同一株樹去插仟,至少需要五株樹以上去插仟成林。
茶改場雖然在進行品種培育(第一張圖),但至少要四五年後才可能放出品種,一般油茶要種植10~12年才開始豐產,你敢種植產量少的品種,10年之後開始後悔嗎?
大陸可是花了幾十年做品種研發(第二張圖),然後才敢推廣,台灣連品種都沒研發好就開始推廣,厲害吧。
沒有做好品種研發就開始推油茶種植,農委會只是結合食安議題想有亮點,根本沒有做長期規劃的能力,真正下去種的農民死活當然跟他無關,看看那些小地主大佃農找回來的青年農民,今年是什麼樣的狀況呢?
再來是種植成本的問題,油茶有三種種植方式:
1. 實生苗,從種子下去種出來的樹,樹種變異性大,產量不均。
2. 插仟苗,取豐產的油茶樹的枝條,修剪後培育種植,但缺乏主根,有可能種植10年之後突然死亡,目前原因眾多,找不到主因。
3. 嫁接苗,用種子種出來的當作覘木,取豐產樹的枝條接合。
這三種苗當然是嫁接苗最好,嫁接後3年的時間就可以開始收成,約8年之後開始達到豐產。
而農委會這樣推動之後,導致油茶苗大漲,有行無市,一株3年嫁接苗現在價格約300元,一甲油茶園可種植800~1000株油茶,需要投入的油茶苗成本就約24萬到30萬,加上3年的管理與種植成本前期,1甲可能要投入80萬,約第5~6年達到收支平衡,第8~9年達到損益平衡,這是在理想的情況,因為成園管理還有一定的技術,並不是隨便種就會有產量,厲害的的確可以一甲收成30噸的生果,慘的也可能1分地只收300公斤的生果。
再來就是採收技術,現在根本沒有可行的採收技術,掛網式的收成技術也沒有成熟,只能靠人力採收,一個人的人力如果遇到小果種豐產樹,的確收穫量是很多,但一個人一天只能採三棵樹,收成季到的時候需要龐大的人力,有那個人力嗎?
大陸廣西是怎麼收成油茶果的?等油茶果掉地上再去撿,人家人力那麼多又便宜還要這樣撿了,如果在台灣量產化,究竟要怎麼收成咧?
農政單位的內部資料已經把油茶的困境說得很清楚了(第三張圖),但你聽到的是這樣嗎?還是跟你說種了以後一定賺,
現在有補助,快點來轉作咧?
農委會該做的不是轉作這些轉作補助,連苗錢都不夠,
而是該長期規劃提供種植費用的貸款以及優質油茶品種的供應。
如果你是早已經進行品種篩選,投入大量資本種植的先知
,自然可以從油茶獲得不錯的利潤。
如果是響應農委會轉作的小資本農民,那只是..................